北美都市脈搏北美都市脈搏北美都市脈搏

10万年前的历史离我们远吗

  ■许宏 

  对于公众来说,考古这门“无用之学”是一门富于神秘感的学科。它的神秘,在于对未知的过去的好奇。可以说,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,就是它最基本、最大的功用。在考古发掘中,你不知道下一分钟会有怎样的意外收获。 

  考古是一门“残酷的学问”。新的发现在时时地完善、订正甚至颠覆我们既有的认知。这也恰恰是考古学最大的魅力所在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尽管考古学是研究过去的学科,却最不该有因循守旧的特质。 

  考古学是研究过去的学科,但又是一门全新的学问,是百年前才兴起的“舶来品”。它不钻故纸堆,而要“上穷碧落下黄泉,动手动脚找东西”,属于典型的田野派。 

  考古人是一群怀有野心的人。他们通过物质遗存,去探究逝去的人类历史的方方面面。上限是上古的人类起源,下限则可限定为上一秒。 

  除了近代产业考古,也许你还听过西方的“垃圾考古学”吧?不用看你的身份证,如果让专业人士去分析、研究你三五天内产生的全部垃圾,最后就能提交一份关于你的生活信息系统报告。 

  考古学是一门打通古今的学科。考古学者就像侦探,试图把支离破碎的材料,通过逻辑推理甚至想象力,尽可能地拼接,最大限度地迫近真实;考古学者也像是翻译,把“无字地书”解读为大家都能读懂的书。 

  考古是一门本源性的学科,源源不断地给其他学科乃至公众提供灵感和给养。考古学号称“文科中的理工科”,具有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,多学科合作是其最大的亮点和长处。 

  “无用之用,方为大用。”除了丰富文化给养,这门“无用之学”还有安顿身心之功效。当我们的视野扩展至数千年乃至数十万年,身边的小事当然就会被看淡,从而有一种释然旷达的感觉。 

  如果对未来作个预测,那么考古学是否会成为最后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行业之一?考古可以认为就是一种高级智力游戏,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,它应该都很难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。 

  回到对中国的考古来说,英国艺术史学家和考古学家、牛津大学教授杰西卡·罗森爵士,提出了一个特殊的人文地理学概念,称之为美丽的“中国弧”。 

  她认为,古代中国的版图可以从自然和文化的角度分为3个区域:一是东南的中原地带;二是西北方的草原地带;三是在这两个气候、经济、文化颇为不同的地理区域中间的那个弯弯的、像半月形的区域,就是“中国弧”。 

  正是这个美丽的“中国弧”,成为东西方交流的纽带和桥梁。它是理解亚欧历史长时段效应的一把钥匙,是一个“超稳定结构”。 

  是的,中华文明从来就不是自外于世界的,而一直是在汲取其他文明体先进要素的基础上扬弃、创新,生发出自身特色的。 

  比如,源自西亚、中亚等地区的小麦栽培、黄牛和绵羊等家畜饲养以及青铜冶炼技术,逐步融入中华文明,并改造生发出崭新的面貌。 

  “只懂中国已经搞不清中国了。”在研究中,我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慨叹。到目前为止,人类已经历了几波大的文明潮—— 

  第一波大潮,可上溯至人类走出非洲,距今10万年前后。在几万年之内,人类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球陆地的绝大部分,包括我们所在的东亚。 

  第二波大潮,是大约10000年前的“农业潮”。在此之前是数百万年的攫取经济(狩猎和采集),之后人类驯化动物和植物,定居的农耕经济开始,人类走向了社会复杂化的阶段,出现了国家。 

  既有的研究表明,彩陶之路是5000多年前形成的、以彩陶为代表的中西农业文明之间的交流通道,并以人群的迁徙为主要交流方式。中亚的锯齿纹彩陶等,对中国西北地区的仰韶文化晚期存在一定影响;中国彩陶文化也渐次分南道、北道西行,影响到费尔干纳盆地和克什米尔地区。 

  此外,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部分石人面形象、铜器以及绵羊、山羊、黄牛等家畜,显现了与欧亚草原地带某些考古学文化的联系。 

  第三波大潮,即青铜潮。文字的出现,马的驯化和马拉战车的发明,与金属文明的产生和初步扩散大致同步。东亚大陆若干地点进入青铜时代,在距今3700年前后。东亚最早的成系统的文书,是距今3300年前后的甲骨文。 

  考古学观察到的现象是,出土最早的青铜礼容器的中原地区,也是东亚大陆最早出现广域王权国家的地区。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的出现和当时的中原社会,经历了文化交流中碰撞与裂变的历程,其同步性引人遐思。可以认为,是青铜礼器及其铸造术,催生了最早的“中国”。 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北美都市脈搏 » 10万年前的历史离我们远吗